为什么80、90是最辛苦的一代父母? 因为他们在“养”小时候的自己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0:33    点击次数:96

昨天和外婆通话时,聊起了她娘家的弟媳:

小儿子三个孩子,大儿子一个孩子,都是弟媳这一个奶奶带着,最关键的是如今儿媳妇肚子里又怀了一个宝宝

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我的第一反应就是:“我的天呀,那生下来不是要带5个小孩了,养得过来吗?不会太累吗”

没想到,外婆又用她的老一套说法告诉我:“一只羊是放,一群羊也是放”

再想想兰妈身边所接触的那些宝妈,哪一个不是叫苦连连,一提起生二胎、三胎就胆战心惊,一看到别人家孩子再可爱也没有抱一抱的欲望呢…

其根本原因,就是养娃太辛苦了的心理阴影

可为什么外婆的娘家弟媳那么厉害,带4、5个孩子都不觉得累呢?难道真的是我们80、90年代的父母太矫情、吃不得苦吗

也是后面继续聊天才知道,这样的大家人口带娃都是与众不同的心态:

比如:

•吃饭方面,不管是大孩子、还是小孩子,饭盛到碗里都是自己吃自己的,没有人会喂着吃

•带孩子方面,弟弟妹妹就由家里面的哥哥姐姐带着玩儿,家里的大人该干啥就干啥,可以不用管

•学习方面,子孙自有子孙福,孩子学成什么样是他们自己的造化,也根本不用辅导、和刻意教学

如此想来,习惯、成长、和学习这三大难题能被轻易解决了,在养育孩子方面确实是少操了不少心、也少怄了不少气

但话说回来,如果养育的三大难题真的能轻易化解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容易焦虑、崩溃的妈妈呢

这里就直接体现了教育观念的差异性:你怎么看待养孩子这件事,自然就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感

其中,80、90后之所以会成为最辛苦的一代父母,兰妈总结出的原因就是:他们在“养”小时候的自己

比较典型的区别,就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

01

习惯方面

小时候吃饭不能上桌,长大后自己的孩子就要人人平等

老一辈人做父母,为什么从来不会内耗?兰妈听过最通彻的答案是:

我把你生下来,给了你一条命,就已经是天大的恩了,我再把你养到这么大,你还想怎么样,我已经够对得起你了

然而,80、90后恰恰就是这一代被骂的人,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,很明显是缺爱又缺安全感的

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他们,又成了新一代的父母之后,儿时的童年阴影就致使他们会有着不一样的看法

比较典型的一点就是“小时候没有得到的东西,长大后就一个劲儿地弥补在自己孩子的身上”

有个朋友,小时候家里比较穷,爷爷奶奶的规矩又比较严:小孩子不能上桌吃饭

特别是家里有客人的时候,家里孩子永远是干活最多、吃饭最少的那个人,因为不能上桌吃饭,等到客人把饭吃完后可能连菜汤都不剩了

即便是家里逢年过节会有一些好吃的点心,爷爷奶奶也是节约地把吃的藏起来,说的是要留着慢慢吃,实际上还是用来后续招待客人了

家务活方面呢,小时候的朋友明明还是一个孩子,但平时干的活可一点都不少,只要是放学回家,那第一件事就是去地里干活,如果反抗不愿意,说不准还会被当场用鞭子抽打一顿…

那种动不动就要干活、动不动就要挨打,动不动还要挨饿环境下成长的朋友,心里面自然而然就养成了“我将来要是有孩子,一定会把他们宠成王子和公主”

为什么呢?因为朋友那时候最大的心愿,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被宠的小公主啊

于是,多年之后,当朋友长大了,也结婚生了孩子,她就把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实现在了自己孩子身上

生活上从来不缺吃喝,只要是孩子想要的东西统统都满足,小时候吃不饱饭,长大后自己的小孩就要追着喂饭,生怕哪一顿没有吃饱会影响身体健康…

02

成长方面

小时候被丢家里不管,长大后绝不让自己孩子当留守儿童

有人说,80、90后有着最纯真、快乐的散养怀旧时光

可事实上,散养的那些日子,小孩子的内心需求都是一样的: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,也渴望爸爸妈妈的认可

不过,生活所迫,父母为了撑起一个家往往都是要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的,他们生的小孩子也就成了留守在家成长的孩子

像兰妈这一代,询问了身边很多朋友,发现他们都是在留守环境下长大的

而大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后,往往也不会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,而是不论有多苦、有多累,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养大

从小玩到大的一个同学,她的结婚对象也是在留守环境下成长的

当两个人每每一聊起小时候的经历时,心里面都会觉得“爸爸妈妈不爱我”,以至于他们也有了共同的目标:自己有了孩子之后,一定要带在身边抚养

比较典型的一段童年记忆:

小时候的她,不记得是几岁的时候,每年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就是放寒假

当然了,期待放寒假的原因可不是因为玩儿,而是寒假来了,爸爸妈妈不久后就会从外地回家过年了

可在那个连电话都没有的穷苦年代里,她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,又担心错过了爸爸妈妈回家见到的第一个人是她

没办法,她只好每天早早干完农活、写完作业之后,就跑到爸爸妈妈回家必经的一条三岔路口等待着

一天、两天,一周、两周,终于在第18天的时候,她看到了爸爸妈妈背着行囊出现的身影

当时的激动和开心简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,只能在第一时间冲上去抱住爸爸妈妈,缠着爸爸妈妈把她举高高

可爸爸妈妈看到她后的第一反应,居然是批评她:“看看你,衣服穿那么脏了都不知道换一下,你是个女孩子,怎么能那么脏呢”

也就是那一次,她发现她和父母的心居然是那么遥远,她是那么的思念父母,可父母对她的态度不是批评、就是嫌弃

对此,虽然小时候也有过很深的怨恨和不满,可当她长大、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慢慢领悟到:父母不是不爱自己,而是爱的方式不同罢了

所以,在养育孩子方面,兰妈这个玩伴,实际上就是照“小时候的自己”去养

一个人整天围绕着孩子打转的过程,虽然很累、也很疲惫,可陪孩子成长的踏实、还有看着孩子优秀的成就感,却也是她治愈自己的过程

03

学习方面

小时候想学没人培养,长大后就要尽所能让自己孩子多学习

都说“路好不好走,自己去亲自体验一遍就知道了”,可人心又是在经历众多磨难后总想着去提醒、救赎别人

特别是父母和自己孩子之间,往往形成的矛盾死局就是:“绝不能让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路,太苦了”,可孩子却偏偏不相信,总觉得是父母故意为之,想要控制他们的人身自由

于是,一个拼了命的追,另一个就拼了命地反抗、想要逃跑

村里的王奶奶,有两个儿子、两个女儿,大女儿因病去世后,就只剩下二女儿这一个闺女了

都说女儿是爸爸妈妈的小棉袄,二女儿也如愿担起了父母一生病就病榻前尽孝的责任

可当王奶奶习惯了这份依赖,有什么都第一时间找二女儿时,内心的不满也瞬间爆发出来了

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,就是王奶奶生病在小县城治病那年,由于老人基础病太多,医院也要求转院治疗

王奶奶的第一想法就是跟二女儿商量,希望二女儿能带她去大城市看病

而一向温柔体贴的二女儿却不干了,整个人都显得格外暴躁,然后还讽刺地说:“我不认识字,谁让你以前不供我读书,说我是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,现在想用我,可是没那么容易了,我到大城市连路都不认识,怎么带你去看病”

病床上的王奶奶,瞬间也被说得哑口无声…

事实上,王奶奶的这个二女儿还是很有学习天赋的,明明大字不认识几个,学东西却是特别的快

像她那个情况,一没文化、二又过了49岁年纪,饭店本来是不愿意接收的,好在她身上的好学肯干才让老板破格录取

也是有着犹如话剧一般的人生经历吧,她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总是特别严厉,特别是学习方面不惜余力培养,只希望儿子们能多学些知识、将来考出好大学才能改写人生

从这个例子来看,也许这就是所谓的“自己没实现愿望,就要放在孩子身上实现”,可这又何尝不是父母之心的为之深、计之远呢

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合格的子女,也没有人一结婚就是合格的妻子,更没有人一生孩子就是合格的妈妈,只有在不断的经历中不断尝试、学习、还有改变

所以,80、90后的这一代父母之所以会是最辛苦的,就是他们儿时有着单枪匹马的成长经历,长大后又要继续单枪匹马地培养好自己的孩子

从始至终,吃苦的是这一批人,被压力压垮的还是这一批人,生活又怎么会轻松得了呢…

说到最后,同为90后辛苦的这一代父母,兰妈给大家一些建议:

既然改变不了出生,那就好好活好当下,既然改变不了结局,那就笑着去迎接每一天,或许我们真的放下执念,用更乐观、平常、还有积极的心态,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事或者物时,结果又会出现不一样的改变呢